長期照護相關資訊

分享給好友:

發佈日期:2023-01-23

Nurse Holding Senior Man S Hands Comfort

長期照護(英語:Long-Term Care,簡稱LTC),是一種協助因慢性疾病或身心障礙而長期無法自理的病患,滿足各式各樣醫療與非醫療需求的服務。
長期照護通常會提供看護與非技術性照護,例如協助著裝、使用浴室等日常生活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長期照護案例,屬於多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口,需要專業人員以專業技術進行處理,因此醫療照護服務漸漸加入長期照護服務當中。長期照護可以在家庭、社區、支援性居處、護理之家及居家呼吸照護所等處提供。各年齡都有可能視需要長期照護需求,惟老年人的需求最為常見。
長期照護的類型
長期照護的提供服務形式可分為常規與非常規。能提供常規長期照護的機構,通常會向需要晝夜監護的人提供生活食宿,包含專業健康服務、個人照護與飲食、衣物洗滌與居家事務服務。這些機構的名稱較為多樣,例如護理之家、居家呼吸照護所、個人照護機構、持續性照護機構等。
長期照護可以在家中進行常規照護,常稱作居家照護,可與多家診所服務(例如護理、藥物治療、呼吸治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非藥物療法)派遣相關醫事人員(護理師、呼吸治療師、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到宅服務與其他如居家結構工程(如安裝液壓升降台、翻新浴室和廚房)等服務結合。
非常規居家長期照護,由家庭成員、朋友與無償志工支持與照護。據估計,90%的居家照護,是由愛心志工無償與非正式提供

慢性病(英語:Chronic condition)是指人類的身體狀況或者是疾病,其指持續的,或者發病需要長時間的,或者是隨時間推移而發展的疾病。當疾病的病程持續三個月以上時,通常就會用到「慢性」這個術語。常見的慢性疾病包括關節炎、哮喘、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和某些病毒性疾病,例如 C型肝炎,和愛滋病。持續生病而導致死亡的是絕症。疾病的定義,也有可能從絕症變為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和愛滋病曾一度屬於絕症,但由於對糖尿病患者施用胰島素,對愛滋病毒感染者提供每日藥物治療,這些人能夠在症狀受到控制的情況下存活,轉變成為慢性疾病。

失智症(英語:dementia)語源為拉丁語(de- 「遠離」,mens 「心智」),DSM-5描述為一種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國際疾病分類(ICD-11)也將失智症歸類為具有多種形式或亞類的神經認知障礙,屬於腦部疾病的一種,此症導致思考能力和記憶力長期而逐漸地退化,並使個人日常生活活動受到影響。其他常見症狀包含情緒問題、語言問題、還有行動能力降低,但個人意識卻不會受到影響。
診斷失智症有兩個要點,一是心智功能出現退化;二是退化的程度比一般老化的情形更嚴重。這些疾病也常帶給照顧者相當大的影響。
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是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佔所有失智症患者人數的50%到70%,其他常見的種類還包括血管型失智症(佔25%)、路易氏體失智症(佔15%)、以及額顳葉型失智症。相對少見的失智成因則有常壓型水腦症、帕金森氏症、梅毒、以及庫賈氏症等。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得到超過一種失智症。有少部分的失智症起因於家族遺傳。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失智症被視為一種認知障礙,並再依其嚴重程度分類。失智症的診斷通常根據患者的病史,以及經過一系列心理衡鑑與醫學影像檢查,並搭配抽血檢查,來找出可能的病因。簡短智能測驗是其中一種常用於初步評估的工具。預防失智症的方式,主要是減少常見的風險因子,比如說高血壓、吸菸、糖尿病、以及肥胖症等。目前並不建議全面進行一般民眾的失智症篩檢。
失智症目前無法治癒。多奈派齊等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類藥物經常用於治療輕至中度失智症,但這些治療的幫助終歸有限。對於失智症患者與照護者而言,有些方法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例如認知行為療法可能有所助益;另外,對於照護者的衛教與情感支持亦相當重要。運動對於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有幫助,並可能改善預後。失智症引起的行為問題或思覺失調症狀,目前的醫生經驗上經常以抗精神病藥治療,但也有一派的專業醫師不建議這麼做,因為這樣的藥物治療其實幫助有限,卻可能增加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的死亡風險。
失智症影響全球三千六百萬人口。大約10%的人口,會在有生之年中發病。失智症與年齡(老化)息息相關,約3%的人口在65到74歲之間得到失智症,另外19%的人口則在75到84歲之間,而將近一半的人口超過85歲得到失智症。失智症於2010年造成約48萬6千人死亡。隨著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失智症也變得越來越常見。但如果考慮特定年齡層的失智症盛行率,盛行率的數字卻可能隨著時間下降。這樣的現象至少可以在已開發國家見到,原因是在這些國家中風險因子的控制較良好。失智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老人失能原因,在美國每年會造成六千零四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失智症患者通常會因為照護需要或是用藥而被限制人身自由,這也引起了違反人權的疑慮。患者也經常苦於疾病的汙名化。

長期照顧保險,一般簡稱為長照保險、長護險、長期護理險,是以社會保險的方式為長照服務提供財源,透過保險的大數法則,由全體國民共同分攤長期照顧風險,在民眾失能有長期照顧需要時,使其能獲得基本的保險給付。
長照保險運行機制
自助互助之社會保險
主要以自助互助之社會保險理念,分擔失能家庭之長期照顧負荷及財務風險,促進失能者獨立自主生活。
擴大服務人數,帶動長照服務資源發展
服務對象為全失能人口,依據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的預估,長照保險若於西元2018年開辦,服務使用人數將由現在的17萬人增加為82萬失能者(及其家人),以及隱形照護人口數的230萬人。
藉由長照保險實施,加速帶動長照服務資源發展,提高可近性,建構高齡化社會長照制度。服務多元性、工作機會可因此增加,並可促進長照相關產業(居住修繕、輔具科技、營養餐飲、資通訊科技等)蓬勃發展;另,長照服務機構在市場競爭機制下,須提供更有效率及品質的服務,方得以吸引更多民眾。
保費約為健保費的四分之一
納保對象為全民,保險費由民眾、雇主及政府三方分擔。以月薪5萬元新台幣的民眾為例,平均每個月保險費需繳納180元左右。若經評估為重度失能者,並使用機構住宿式服務,每月約可獲得約2萬餘元之服務;若失能者係在家接受照顧,其家庭照顧者可獲得喘息服務、照顧訓練服務、照顧諮詢及關懷訪視等支持性服務。
民眾申請長照保險給付的流程 (經長照需要評估後,可取得給付)
長照保險法實施後,不分年齡、身分、性別及經濟所得,保險對象有長照需要時,可由本人或委託代理人提出申請。保險人(草案中規劃為健保署)受理申請後,會派評估員到民眾的住處進行長照需要評估,若評估結果符合保險給付的條件,將與有長照需要的民眾及其家屬或照顧者討論所需要的長照服務,保險人會核定照顧計畫。民眾依照顧計畫,就可以按自己的意願找適合的保險服務機構提供服務,也可以請保險人協助聯絡及安排服務機構提供服務。
實物給付為主,現金給付為輔
長照保險提供長照需要者基本之長照服務,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長照保險給付是以實物給付為主,失能者經評估有長照需要時,依核定之照顧計畫提供給付,優先提供居家或社區式服務,超過的部分需自行負擔。給付項目包括:
1.    身體照顧服務。
2.    日常生活照顧及家事服務。
3.    安全看視服務。
4.    護理服務。
5.    自我照顧能力或復健訓練服務。
6.    輔具服務。
7.    居家無障礙空間規劃或修繕服務。
8.    交通接送服務。
9.    喘息服務。
10.    照顧訓練服務。
11.    照顧諮詢服務。
12.    關懷訪視服務。
13.    照顧者現金給付。
14.    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之服務。
第1項至第5項、第9項之給付項目,可以依個案需要,選擇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住宿式之一種方式或居家式與社區式混合方式提供。照顧者現金給付(第13 項)須搭配第10項至第12項等家屬支持性服務共同使用。
費用控制機制
供給面有支付制度(利用前瞻性支付制度達成費用控管)及審查機制(給付案件審查、檔案分析、實地訪查等)。需求面則有事前評估、限制給付對象、限制保險給付額度、訂定機構住宿式給付條件、僅給付基本需求、不給付膳食、住宿費等。

喘息服務(英語:Respite care),是對被照顧者做短期的照顧,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讓照顧者獲得暫時的休息的服務。
在台灣,喘息服務是十年長期照顧制度所規劃的服務項目之一,目的是為減輕照顧者壓力並讓老人能受延續性的照顧;同時避免老人過早被送至機構。
喘息服務有兩種提供方式——居家式喘息服務與機構式喘息服務。居家式喘息服務是由「居家照護」所衍生出來的另一種模式,1990年衛生署開始要求各縣市衛生所推動;1997年開始機構式喘息服務正式成為隸屬於「機構式照顧」項下的服務,且需仰賴長期照護相關機構為主要資源;1998年開始無論居家式喘息服務或機構式喘息服務,政府均明列於「老人長期照顧」的實施計畫中。除了居家式及機構式喘息服務外,還有日照中心喘息、小規模多機能夜間喘息、巷弄長照站臨托喘息服務等。
台灣喘息服務的經費來源於自遺贈稅、菸稅調增的稅課收入、政府預算撥充及菸品健康福利捐等,每年預估遺贈稅、菸稅調增的稅課收入約可達300億台幣。

長照2.0,讓照顧的長路上更安心

資料來源:111-07-22 新聞傳播處
一、前言
臺灣人口快速老化,已於107年3月邁入高齡社會,推估至11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使得長期照顧需求人數隨之增加。又因家庭的照顧功能逐漸式微,個人與家庭的照顧壓力日重,進而衍生社會與經濟問題。因此,建立完善的長照體制,已成為完備我國社會安全體系的關鍵之一。(註: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
為因應未來龐大的長照需求並減輕家庭照顧沈重的負擔,政府自106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長照預算從105年近50億元增加至今(111)年超過600億元,除積極布建居家式、社區式及住宿式服務外,同時推動長照給付及支付新制與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亦致力保障照顧服務員薪資待遇以充實長照人力、提升失智症服務涵蓋率,並持續推動預防及延緩失能照顧、強化失智症照顧量能及整合居家醫療等服務,廣泛照顧不同長照需求的民眾。

二、「長照2.0」—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服務體系
(一)社區整體照顧ABC模式,實現在地老化
■ 建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長照ABC)
為實現在地老化,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普及照顧服務體系,自106年至111年5月,已布建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680處、B級 (複合型服務中心,含「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6,852處、C級(巷弄長照站)3,686處據點;長照給付支付服務人數已逾40萬7千人,較106年成長3.8倍;另統計110年6月至111年5月,長照服務涵蓋率亦提升至67.03%,較106年成長3.3倍。
(二)擴大服務對象及項目
■ 服務對象擴大
從4類擴大為8類,擴及衰弱老人及安寧照顧。除65歲以上失能老人,還包括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及任何年齡的失能身心障礙者,長照需求服務人數從106年51萬1千人增加至111年82萬9,431人。
■ 服務項目增加
服務項目由8項,增加為失智照顧、原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以及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等17項,向前端銜接預防保健,降低與延緩失能,並向後端銜接安寧照護,讓失能與失智者獲得更完整、有人性尊嚴的照顧。具體成果如:
1. 完備失智照顧服務體系:至111年5月,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分別設置114處服務、514處服務,較106年大幅成長4到6倍。
2. 出院銜接長照:106年4月起推動「出院準備銜接長照2.0計畫」,鼓勵醫院結合健保的出院準備服務,研發因地制宜的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流程。因加入該計畫的醫院增加,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在出院3天前完成需求評估,出院後到取得長照服務,原需等待50多天,已大幅縮短至5日。
3. 長照服務與醫療照護整合:108年7月19日起實施「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提供以居家失能個案為中心之長照與居家醫療整合服務,至111年4月,派案服務人數超過16萬2,982人。
(三)服務找得到、容易找
■ 單一窗口
於全國22縣市成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及其分站,提供單一窗口,受理申請、需求評估,並協助家屬擬訂照顧計畫等業務,提供民眾便利可及的長照服務。
■ 1966長照服務專線
106年11月24日開通,民眾撥打專線後,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將派照管專員到家進行評估,依需求提供量身定做長照服務,110年計有39萬7,208通。
(四)推動給付及支付新制,量身打造照顧計畫
■ 整合長照服務為4類,讓長照服務更專業多元
新制建立與服務單位特約機制,將原有的10項長照服務,整合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4類給付,由照管專員或個案管理員針對個案長照需求量身打造照顧計畫,再由特約服務單位提供長照服務,讓長照服務更專業多元。
■ 更細緻反應不同失能程度的照顧需要
新制增加更多的評估面向(例如工具性日常活動、特殊照護、情緒及行為型態等),將各類的長照失能者納入長照服務對象;同時將長照失能等級自3級分為8級,可更細緻滿足不同失能程度的照顧需要。
■ 論時數改為論服務項目,讓長照服務更有效率
新制將民眾可獲得之長照服務內容,分別按次、按日、按時等多元支付方式,打破過去僅依「時」計價之模式,並改善不同工同酬之情形。此外,提升全職居家照顧服務員平均月薪至超過3萬8千元,部分工時時薪亦有223元,吸引健康照顧科系畢業生投入相關產業,並提供更好、更穩定的長照服務。至111年5月,照顧服務員人數超過9萬2千人,較105年成長3.7倍。

三、其他建構友善高齡環境之措施
■ 減輕身心失能者家庭的負擔:修正《所得稅法》,自109年起申報綜合所得稅,不論聘用看護、使用長照機構或在家照顧,皆可適用每人每年12萬元的「長照特別扣除額」,受益人數近33萬戶。同時考量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對較低所得者無法受益或受益較少,提供「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凡108年1月起入住本方案規定之機構滿90天以上,並符合條件者,每人每年最高可領取6萬元補助。此外,自109年底起,全面放寬服務對象,符合失能等級者,只要外籍家庭看護工休假,即可申請喘息服務,此一措施讓服務人次從2萬多人次,大幅成長至25萬多人次。
■ 提升住宿式服務機構品質:推動「住宿式服務機構品質提升卓越計畫」,針對公私立機構給予每床1至2萬元的獎勵,110年共有1,402家公私立住宿式機構參與,通過查核1,291家,獎勵7萬2,790床。
■ 強化社區預防照護服務網絡:聚焦向前延伸初級預防照護,以衰弱、亞健康及健康長者為對象,結合在地服務資源,提供健康促進及延緩失能課程(如運動、認知促進、防跌、正確用藥及慢性病管理),全國22縣市並已設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加強社區長者營養照護服務;另全國22縣市皆已加入「高齡友善城市」,並推展「高齡友善社區」計166個,營造適合長者安居樂活的環境。
■ 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為協助國內健康照護機構提供高齡友善健康促進服務,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至110年共有645家(醫院、衛生所、診所、長照機構)獲得認證,提供長者更優質的高齡友善服務;另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推動長者功能評估工作,在個人、家庭、社區及醫療院所,倡導察覺長者「認知、行動、營養、聽力、視力及憂鬱」6大面向功能問題,以早期發現功能異常及早介入相關措施,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
■ 照護科技化關懷長者:建構「高齡整體照顧模式整合平臺」,開發資通訊、物聯網及連結輔具等產業,改善長照服務模式。
■ 促進及提升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勞動參與:109年12月4日施行《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保障高齡者就業權益,禁止雇主因年齡因素歧視高齡者,確保享有平等工作機會;另放寬雇主以定期契約僱用高齡者,以兼顧勞雇雙方彈性,並讓65歲以上的勞動力能夠再發揮。

四、結語
為滿足國民長照需求並達成在地老化目標,政府將持續廣布長照據點,提升服務可近性,多管齊下打造「經濟自主」、「健康生活」、及「行動無礙」的高齡友善環境,使長者能有健康、快樂及尊嚴的老年生活,工作中的子女亦能安心托老。

為提供您最佳的網站使用體驗,本官方網站會於網站使用本身或第三方的Cookie,以作為技術、分析、行銷之用。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若想瞭解更多,可閱讀Cookie隱私權政策。